English

最初西去的日子

1999-06-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刘鹏 徐冶 通讯员 韩凤翔 我有话说

自5月28日下午离开北京一周来,我们穿过湟源峡谷,翻越日月山,掠过青海湖,横穿柴达木盆地,冲过昆仑山口,于6月3日到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

6月5日,就在这沱沱河畔,举行了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碑名的“长江源”环保纪念碑落成仪式。此时此刻,几天的艰辛与欢乐、挑战和自豪一一涌上心头。回首前几天的历程,哪怕一件件小事,也让我们小分队的同志永远难忘。

我们是28日晚11时到达西宁的。我们决定在西宁用3天时间采访和准备。

三天里,我们采访团成员和车辆成了西宁市街头的一道风景。路人不断向我们点头示意:“看,光明日报的车,是许杏虎、朱颖的同事吧?”不少人还上前打听许杏虎、朱颖烈士的具体情况。

我们的装备装满了整整一辆卡车,既有现代化的设施如卫星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又有土得掉渣的榔头、铁锹、钢钎,完全是以探险的方式装备的。在我们准备的几天里,得到西宁市和青海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青海武警总队为沿途提供方便作了许多工作,青海省职业病防治医院为我们全体队员作了体检并开出了防治高山病的必用药品,省文化厅给我们派了两名司机开卡车,青海绿宝公司提供了大量的饮料和矿泉水。

最让人感念的是,5月30日下午,青海省分管农、林、水的副省长刘光和同志亲切接见我们并与我们座谈。这位湖南湘潭籍的副省长已在青海生活了近30年。他在安全和装备方面给我们叮嘱了许多许多,他语重心长地说:“在高海拔地区,你们走路、说话一定要慢,把平常的一步要变成半步,把平常的一句话变成两句话。你千万不要跟‘海拔’这个东西过不去。”晚上,他设了便餐为我们壮行,并给采访团成员每人送了一件雪舟牌羊绒衫。他亲自把每一件衣服递到我们每个人手上,并说:“你们大多是从无海拔地区来的,不了解这里的气候,这里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这件衣服用得着。”

5月31日下午5时许,我们的车队正式从西宁启程了。司机老孙开着绿色的1号车,刘鹏开着红色的2号车,司机老李和小刘开着卡车跟在后面。车出西宁不久,就进入湟源峡谷。40多公里的峡谷山青水秀,一如塞上江南,令我们这些江南人如同回到家乡一般。峡谷很宽,两边有宽阔的草场。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牦牛。一些小羊也在草场上游荡。这时,天边的云彩开始燃烧起来,远处的雪山在晚霞中生出道道光辉。我们双眼紧紧盯着窗外,一种贪婪和欲望驻满胸间。

忽然,一座山梁横亘眼前,汽车开始爬山了。据司机介绍:“这座山叫日月山,因为文成公主而得名。相传当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入藏时,就经过这里。公主思念亲人,眼泪顺着山脊流入了青海湖,所以湖水至今都是咸的。”

过了日月山,向西望去,仍是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原。不一会儿,就到了青海湖。夜幕下的青海湖,蓝蓝幽幽地发着一种光。沿湖西去,夜12时左右,两条狼守在我们前方的公路上。它们看到车灯和听到轰鸣声后并没有马上离去。水利部的小韩说:“我们是生态行,不要跟狼过不去,就在湖边搭帐篷怎么样?一般狼好像不会主动侵犯人。”这时,司机老孙发现路边有一个不错的院落,就将方向盘一打,拐了进去。原来,这里是青海省湖东种羊场,门卫很快就找来了场长。场长听说我们是光明日报的,非常高兴,很快带我们来到一排杨树边的平房前。只半个小时,我们就走进了铺好床铺、烧得暖烘烘的房间里。几个女职工甚至帮我们端来了烧好的热水,但没等我们说感谢的话就悄然离去了。第二天早晨,6点钟起床出发,我们不想惊醒场长,在房间里留下200元钱就走了。

晨光中的青海湖,如镜子一般静静地躺在青藏公路旁。记者看到,美丽的青海湖畔生态环境也开始恶化了。草场在退化,有的地方,山一样的沙丘甚至快要延伸到湖边了。有的草场被牧民们改种了油菜,这种人为的种植,更加剧了本来就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6月1日中午11时,我们到达青海湖边著名的鸟岛。鸟岛其实并不是一个岛,而是延伸于湖中的一个半岛。我们从未看到过这么多的鸟,这种鸟叫斑头雁,有鸭子那么大。鸟儿多得挤在一起,不能插进一只脚。我们来到半岛的最前端,人与鸟儿融为一体。一块从湖中凸起的巨石上栖落着至少一万只鸟,黑压压的一片,把巨石也变成了黑色。这就是著名的鸬鹚岛,鸟儿们很有灵性,并不怕人,看你蹲下准备拍摄时,好像发疯一样飞动起来,有的还直奔你的镜头前。这一幕人与鸟、人与自然,在蓝天碧水边和谐共处的景象,令我们久久不忍离去。想起刚才在路上看到的沙化现象正在逼近青海湖,我们真的害怕失去鸟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